沉睡岁月,一朝现世
1960 年 4 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南京分队在南京西善桥忙碌地进行着太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在附近基建工程的嘈杂声中,一座六朝古墓悄然现身,就像一位隐匿多年的历史见证者,终于等来了重见天日的时刻。考古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这座古墓上,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发掘行动就此展开。
这座古墓位于宫山北麓下,墓室结构为单室砖砌券顶墓 ,属于六朝早、中期的形式。其与西善桥附近发现的东晋太和(369 年)墓、南京中山门外苜蓿园东晋泰元(384)墓极为相似,这为考古学家推断这座古墓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由于古墓曾被盗墓者 “光顾”,棺床前部放置随葬品的主要地方一片杂乱,众多珍贵文物流失或遭到破坏,这让考古队员们痛心不已。
就在大家为古墓的遭遇感到惋惜时,墓室两壁的砖刻壁画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两幅壁画由一南、一北两块墓壁组成,每块壁画由近 300 枚砖块拼嵌而成,规格均为长 2.4 米,高 0.88 米,距底 0.5 米 ,在南京地区六朝墓中属于初次发现。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各异,仔细辨认,正是魏晋时期的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以及春秋时期的高士荣启期。南墓壁自外而内的人物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墓壁自外而内依次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一发现,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历史的黑暗角落,让人们得以一窥千年前的风华。
砖画构成与布局
这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堪称一件宏大的艺术工程,由 300 多块古墓砖精心组合而成 。这些砖块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烧制、搬运、拼砌,最终在墓室的墙壁上重聚,共同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出土时,砖画分为东西两块,宛如历史的两个篇章,各自诉说着独特的故事。
南壁上,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依次排开。嵇康,作为 “竹林七贤” 之首,以其豁达与文采闻名于世。在砖画中,他头梳双髻,宽衣博带,袒胸露乳,箕踞而坐,双手轻抚琴弦,微微扬头举眉,仿佛沉浸在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的悠远意境之中,那份旁若无人的洒脱,尽显魏晋名士的风流。阮籍则侧身而坐,身着长袍,右手撑着下巴,作长啸之状,左手随意地支撑于毛皮褥子上,神情放荡不羁,将他不拘小节、嗜酒能啸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涛头戴布巾,背对阮籍,身前放着一尊瓢,一手挽袖,一手执杯欲饮美酒,不愧是 “饮酒至八斗方醉” 的爱酒之士。王戎斜身靠几,把玩着一柄玉如意,身旁还放着钱箱,赤着腿,姿态懒散悠闲,却又自得其乐,那份直率与随性跃然砖上。
北壁之上,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也各具神态。向秀头戴帻,半肩袒露,闭目沉思,仿佛在对玄理进行着深刻的思索,完美诠释了他 “雅好老庄之学” 的形象 。刘伶双目凝视着手中的酒杯,另一手醮酒品尝,衣物随意地披散在身后,裸露着大腿,酒酣情状尽显,傲慢疏狂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阮咸脑后飘着一垂带,双臂挽袖,正在弹奏一四弦乐器,陶醉其中,气质超然,不愧是通音律、擅弹琵琶的名士。而荣启期,这位春秋时期的高士,披散着长发,面有长须,腰系绳索,神情凝思,手弹五弦琴,气场超脱旷达,宛如一位来自远古的智者,为这组砖画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深邃的色彩。
八人之间,以银杏、松树、槐树、垂柳等树木巧妙相隔。这些树木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象征,它们代表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同时,树木的间隔也使得画面布局更加疏朗有致,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一幅独立的画卷,却又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大型画像砖组画,完美地体现了对称美学,让人不禁为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独特构思所折服。
人物刻画,个性鲜明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物志,每一个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嵇康,作为 “竹林七贤” 的精神领袖,在砖画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气质。他头梳双髻,宽衣博带,袒胸露乳,箕踞而坐,双手轻抚琴弦,微微扬头举眉,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淡然与洒脱 。这种姿态,与他 “非汤武而薄周孔” 的叛逆思想和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人生追求相契合。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真实的自我,不为世俗的礼教和名利所束缚。在面对司马氏的拉拢和威胁时,他坚决拒绝,最终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他的音乐才华更是令人赞叹,一曲《广陵散》,成为了他绝世的绝响,也成为了他高洁品格的象征。砖画中的嵇康,正是这样一个豁达、不羁、充满才情的形象,他的存在,为 “竹林七贤” 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风,让人们感受到了魏晋风度的独特魅力。
阮籍,以其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个性而闻名。在砖画中,他侧身而坐,右手撑着下巴,作长啸之状,左手随意地支撑于毛皮褥子上,神情放荡不羁 。阮籍的 “啸”,在当时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世说新语・栖逸》中记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他的啸声,仿佛能够穿透尘世的喧嚣,直达人心的深处。阮籍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生活在魏晋交替的动荡时期,目睹了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与司马氏同流合污;他既渴望自由,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下,他选择了以醉酒、放诞的行为来逃避现实,用 “青白眼” 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轻蔑。砖画中的阮籍,将他的这种复杂情感和独特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魏晋名士。
山涛,在砖画中头戴布巾,背对阮籍,身前放着一尊瓢,一手挽袖,一手执杯欲饮美酒,尽显其爱酒的本性。《山涛传》中对山涛有 “饮酒至八斗方醉” 的记录,他的酒量在 “竹林七贤” 中堪称一绝。然而,山涛并不仅仅是一个爱酒之人,他还是一个有着卓越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在司马氏政权中,他曾担任重要官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为人正直,善于举荐人才,被时人称为 “山公启事”。他与嵇康、阮籍等人的友谊也十分深厚,尽管他们在政治立场上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的情谊却从未改变。砖画中的山涛,以其饮酒的姿态,展现出了他的豪爽和洒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定和执着。
王戎,砖画中的他斜身靠几,把玩着一柄玉如意,身旁还放着钱箱,赤着腿,姿态懒散悠闲,却又自得其乐。王戎为人直率,不修威仪,在 “竹林七贤” 中,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智慧而备受瞩目。他自幼聪慧,善于思考,对玄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生活中,他不拘小节,常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例如,他曾与一群孩子在路边玩耍,看到李树上结满了果实,其他孩子都争相去摘,只有他不为所动。他认为,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而这棵树上的李子却无人采摘,一定是苦的。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王戎的聪明才智和独特思维方式。砖画中的王戎,将他的直率和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魏晋名士形象。
向秀,在砖画中头戴帻,半肩袒露,闭目沉思,仿佛在对玄理进行着深刻的思索。据文献记载,向秀 “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 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他是一个对老庄思想有着深刻理解和感悟的道学家。他的《庄子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后人研究老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向秀的一生,虽然没有像嵇康、阮籍那样经历激烈的政治斗争,但他对玄学的追求和探索却从未停止。他通过对老庄思想的解读和阐释,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看法。砖画中的向秀,以其沉思的姿态,展现出了他的深邃和内敛,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玄学的热爱和执着。
刘伶,在砖画中双目凝视着手中的酒杯,另一手醮酒品尝,衣物随意地披散在身后,裸露着大腿,酒酣情状尽显,傲慢疏狂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刘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他的一生都与酒相伴。他曾作《酒德颂》,表达自己对酒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蔑视。他认为,只有在酒的世界里,才能摆脱尘世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在生活中,他常常醉酒后做出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如裸体在家中,有人指责他,他却反问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他的这种放诞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让他成为了 “竹林七贤” 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砖画中的刘伶,将他的嗜酒如命和傲慢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可爱的魏晋名士形象。
阮咸,在砖画中脑后飘着一垂带,双臂挽袖,正在弹奏一四弦乐器,陶醉其中,气质超然。阮咸通音律,擅弹琵琶,他所弹奏的乐器被后人称为 “阮”,以纪念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在 “竹林七贤” 中,阮咸以其音乐才华和独特的气质而闻名。他的音乐风格独特,不拘泥于传统,常常能够创造出新颖的旋律和节奏。他与其他六贤一样,也崇尚老庄思想,追求自由、真实的生活。在面对世俗的偏见和歧视时,他从不退缩,而是以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砖画中的阮咸,将他的音乐才华和超然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荣启期,作为春秋时期的高士,与 “竹林七贤” 相隔数百年,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与 “竹林七贤” 有着相通之处。在砖画中,他披散着长发,面有长须,腰系绳索,神情凝思,手弹五弦琴,气场超脱旷达 。荣启期一生安贫乐道,以弹琴、唱歌为乐,他认为人生有三大乐事:天生万物,以人为贵,而自己得以生为人,此一乐也;人以男为贵,而自己得以生为男,此二乐也;人生有不免于襁褓者,而自己已行年九十,此三乐也。他的这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 “竹林七贤” 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相契合。砖画中将荣启期与 “竹林七贤” 并列,不仅是为了满足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让人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高士们对自由、对真理的共同追求。
独特艺术风格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既继承了传统,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出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线条运用来看,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的风格,其线条 “长线缭绕,秀骨清朗” ,吸收了印度佛教画中线条流畅、用笔柔软但又柔中见刚的特点。这种线条的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例如,在描绘嵇康弹琴的姿态时,线条流畅地勾勒出他的手臂、手指以及衣袖的飘动,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弹奏时的灵动与洒脱;而在刻画阮籍的神情时,线条细腻地描绘出他的眼神、嘴角以及面部的肌肉,将他的放荡不羁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线条,画家不仅勾勒出了人物的外形,更传达出了人物的气质和情感,使观者能够透过画面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精神世界。
在透视方法上,砖画采用了散点透视,这是对古代绘画传统的继承。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不同,散点透视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更加自由、开阔的画面空间。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散点透视的运用使得八位人物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自由地分布,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同时又通过树木等元素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种透视方法,不仅让画面更加生动自然,也为观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受这幅作品。
此外,砖画还将绘画、雕刻、设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先用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然后放入火中烧制,烧好后按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雕刻工艺为画面增添了立体感和质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而设色则为画面赋予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虽然历经千年岁月的侵蚀,部分色彩已经脱落,但从残留的色彩中,仍能想象出当年砖画的绚丽多彩。例如,人物的服饰、器物等部分,通过不同颜色的搭配,展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
值得一提的是,砖画注重 “写神”,人物清瘦秀丽,颇具 “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的画风。画家通过对人物神态、姿态的细腻描绘,恰如其分地把八个人独特性格和空虚、颓废的精神面貌生动地刻画出来 。这种对人物内在精神的追求,超越了传统人物画以 “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 为目的的创作理念,而是为表达自己内心的向往之情而创作。绘画形象以其内在的气韵,释放出自由人性的活力,这是人的自觉精神的强烈反映。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人们并不是要学那种放浪形骸,饮酒享乐,而是被那种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人在这里不再和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 从这幅砖画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由、对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文化内涵与价值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部生动的魏晋时期文化史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从文化内涵来看,砖画深刻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流行的 “魏晋风度”。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士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于是纷纷转向老庄思想,追求自由、真实的自我,崇尚自然、超脱世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便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都体现了 “魏晋风度” 的核心内涵。嵇康的豁达不羁、阮籍的放浪形骸、山涛的豪爽洒脱、王戎的直率随性、向秀的深邃内敛、刘伶的嗜酒如命、阮咸的音乐才华以及荣启期的乐观豁达,无一不是 “魏晋风度” 的生动写照。砖画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
在思想层面,砖画反映了当时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竹林七贤大多出身于士族家庭,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在面对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时,他们对儒家的名教观念产生了怀疑和批判,转而崇尚老庄的道家思想。他们主张 “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家思想,而是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如忠诚、正义、仁爱等。这种儒道思想的融合,在砖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嵇康虽然行为放诞,但他内心深处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他的 “非汤武而薄周孔”,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当时虚伪的名教制度的批判。荣启期作为春秋时期的高士,他的 “三乐” 思想,既体现了道家的顺应自然、安贫乐道的精神,又蕴含着儒家的积极向上、珍惜生命的价值观。砖画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并列,暗示了魏晋时期士人们在思想上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儒道思想相互交融的文化现象。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幅砖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出土于六朝时期的墓葬,是迄今发现较早的一幅六朝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 “竹林七贤” 人物画 ,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绘画风格上,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的风格,吸收了印度佛教画中线条流畅、用笔柔软但又柔中见刚的特点,同时继承了古代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采用汉代以来壁画中常见的对称分列构图方式,将绘画、雕刻、设色三者有机结合,注重 “写神”,人物清瘦秀丽,颇具 “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的画风 。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也为后世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通过对这幅砖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六朝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此外,砖画对于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所描绘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为我们了解魏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提供了线索。同时,砖画中的人物服饰、器物等细节,也为研究当时的服饰文化、器物制作工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从人物的服饰可以看出当时的纺织技术和审美观念;从阮咸弹奏的乐器可以了解到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从山涛身旁的酒瓢和刘伶手中的酒杯,可以推测出当时酿酒业的发展程度。
传承与保护
作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与传承。南京博物院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文物保存环境,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确保砖画免受自然环境的侵蚀。同时,博物院的文物保护专家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砖画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砖画的长久保存保驾护航。
在传承方面,南京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出版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幅砖画的价值。在展览中,通过精心的陈列设计和详细的解说,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砖画的艺术魅力,感受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如相关的书籍、论文等,为学者们深入研究砖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推动了对魏晋文化和古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教育活动则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普及文物知识,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南京博物院还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砖画进行了采集和保存,制作了高精度的数字图像和三维模型,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欣赏砖画的细节。这不仅扩大了砖画的传播范围,也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展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这幅砖画的独特魅力,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让后人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千年前的魏晋名士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十大炒股杠杆配资平台,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发布于:江苏省